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6:27 点击次数:147
在涪陵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(简称“医疗集团”)建设的生动实践中,两例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故事,成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惠及民生的鲜活注脚。依托“1+N”家庭医生帮扶机制与“一键式”转诊绿色通道,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上演了两场惊心动魄的“生命接力”。
\n八旬老人突发脑梗,微信群预警打通“黄金救援线”
\n“蔺市转诊,85岁女性,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!”4月的一个中午,医疗集团卒中绿通微信群出现一条紧急求助消息。正在线上值守的神经内科卒中团队立即远程指导评估:患者意识障碍、双侧瞳孔不等大、肢体偏瘫,高度怀疑是基底动脉闭塞。
\n得益于日常培训中建立的“卒中识别-紧急转诊”联动机制,患者15分钟内完成了基层首诊,并通过“涪陵区双向转诊”平台一键启动绿色通道。入院后,神经内科脑卒中绿色团队迅速完成头部CT、凝血功能检查,确诊患者为急性脑梗死(基底动脉栓塞)。在发病3小时黄金时间内,溶栓治疗精准实施。随着药物注入,患者逐渐恢复意识,四肢活动好转,次日复查影像显示,血管再通良好。
\n
溶栓前(左)后(右)血管/图源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
\n“如果晚来半小时,老人的情况非常危险。”主管医生介绍,患者病情稳定后,诊断为后循环多发脑梗死、心源性栓塞。
\n依据“康复回巢”机制,患者被转回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由家庭医生团队接续提供康复指导。如今,老人已能自主进食。
\n4月的一天清晨,刘婆婆一觉醒来,发现自己言语不能、右侧肢体无力,完全不能活动。刘婆婆的家属询问涪陵区江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,得知是脑卒中,具体发病时间不详,需尽快转到上级医院评估治疗。
\n江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急启动转诊预案,提前与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团队沟通协调,为患者预留床位。患者转入后,脑卒中团队迅速行CTA+CTP评估,然而,患者仍无法行溶栓、取栓等特殊治疗。
\n团队与患者亲属沟通后,果断采用最新的药物+康复理疗进行治疗。治疗过程中,患者症状几度波动,面对这一复杂病情,团队不断调整方案,积极治疗。患者病情稳定后,言语清晰,但仍需继续康复治疗。随后患者被转回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进一步治疗。
\n两天后,患者症状继续好转,右侧肢体肌力从1级恢复至3+级,这极大增强了患者的信心,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。
\n“过去很多群众对中风没有专业认识,甚至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也无法做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,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。”神经内科杨德主任介绍,现在,通过“全专联合”模式,基层医生能够及时发现病情,再转至上级三甲医院治疗,待患者病情稳定后,再转回社区治疗,真正实现了“小病在社区、大病有支撑”。
\n
“从微信群里的一句求助,到三甲医院的精准救治,再到社区的延续照护,每个环节都体现着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’的理念。”随着早癌筛查、远程医疗等项目的持续推进,涪陵区正逐步构建起“预防-诊疗-康复”全周期服务体系,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“健康守护者”。(资讯)
\n原标题:涪陵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上演“生命接力”协同联动守护群众健康